隨著5G、AI、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及應用,萬物互聯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全屋智能作為當下一大熱點趨勢,在政策、雙碳、用戶及行業需求等因素影響驅動下,迎來了高速發展。
區別于智能家居需依賴單品功能的多元性,完成對單品間的簡單聯動,全屋智能是對場景間進行系統聯動,通過學習用戶習慣,優化生活方式。
毫無疑問,這種主動式感知及調控為人們帶來了更優的智能體驗。
01
全屋智能行業發展尚處初期
入局者眾多
目前全屋智能行業在我國尚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市場滲透率較低,且主要以民宅、酒店民宿及商業樓宇為應用場景。根據CSHIA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我國全屋智能家居落地套數約超過20-40萬套,2020年全屋智能落地戶數達到約30-50萬套,僅占新開發樓盤的1%,未來全屋智能市場仍有待挖掘。
華為、百度、小米、海爾、美的等行業巨頭爭相布局全屋智能,賽道熱鬧。入局者眾多,目前競爭格局尚不明晰。
目前全屋智能廠商存在三種商業模式:
1)全面布局性企業,生產全屋智能單品且自研系統,推出完整解決方案;優勢在于自主把控從生產到售后的全鏈條服務,但對企業自身要求較高,目前少有廠商能夠做到全面布局。
2)開放平臺性企業,推出IoT智能家居平臺,集成多供應商品牌;優勢在于能夠形成規模化量級并快速鋪開,接入產品數較多,但對于集成的廠商管控不足,且缺乏核心產品。
3)品牌自循環封閉性企業,以創新型家電廠商為主,利用已布局的智能家電產品、渠道資源、用戶積累等,拓寬業務;優勢在于用戶渠道資源充足,但用戶對于該類企業的認知較多停留在家電單品層面,如何將潛在用戶資源合理轉化全屋智能用戶將成為關鍵。
02
行業痛點重重
高質量服務體系或成企業快速突破口
當前,全屋智能生態眾多,廠家各自為營。大中小品牌魚龍混雜,不同產品所支持接入的生態不同,使得產品間無法融合打通,這也成為了全屋智能家居系統打通全產品線、組成家居系統網絡的重大阻礙之一。加之,我國尚未制定統一標準,在系統設計、施工安裝、售后服務等方面技術標準缺失,使得行業方案及應用等良莠不齊。同時,服務人才培養、用戶認知度、產品穩定性等也成為行業的一大難題。
全屋智能的智能化程度一方面取決于智控系統內置的芯片以及搭載的AI算法的成熟度與精準度,另一方面依賴于能否為“AI大腦”提供充足的用戶習慣基礎數據。目前常用以采集信息的終端產品,除借助智能家電、智能音箱、智能門鎖等產品功能外,通過傳感器等信息采集設備獲取數據或成為新的趨勢。
且因為智能化市場教育深化程度不足,服務鏈條一環扣一環,用戶對于同一品牌商提供的全屋智能服務依賴度較高,因此,打造全鏈條高質量服務體系或成企業快速突破口,此外,線下渠道的鋪設廣度、密度也成為目前左右全屋智能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03
主動式感知將成主要發展趨勢
全屋智能“入口產品” 成偽命題
全屋智能1.0階段和2.0階段能夠一定程度上簡化用戶操作流程,但二者均未完全擺脫“偽全屋智能”的陋名,智能服務極大程度上依賴于用戶的指令。
全屋智能3.0階段倡導“無命令式主動服務”,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等技術,構建單用戶畫像,理解用戶生活行為,提供“千人千面”即非標準化的個性化服務,隨著自主學習不斷深化,用戶輸出指令的比例將逐漸減少,切實提高用戶生活體驗。
在智能家居向全屋智能演進的過程中,不少智能家居單品出身的廠商在尋找全屋智能“入口產品”,即用戶交互入口,如中控面板、智能音箱等。
而全屋智能入口實則為偽命題,人和場景的交互方式應是更加直接、自然的狀態,用戶不應通過某一“入口產品”用指令進行單向交互,且場景設備僅針對某一類型數據進行采集、讀取、反饋,其提供的服務相對單薄。
無感且直接的交互方式應是以場景感知用戶需求為主導,完成雙向交互;通過傳感器的感知數據積累,AI深度學習用戶需求,將多類型數據(傳感數據、設備運行數據、音視頻數據等)轉化為有效信息,實現終極自主控制階段,為特定場景的特定用戶提供定制化無感服務,進入“千人千面”的高智能化水平階段。
全屋智能尚處發展初期,但其發展前景可期。盡管目前人們著重關注于技術、產品及方案,但最終競爭將回歸至服務本身。
編輯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