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熱傳的一篇文章《英國爵士:電商絕不是拉動社會消費的好辦法,反而是在毀滅消費》,其中有一種觀點是,電商破壞了原有的實體商業生態系統,甚至影響了城市的活力,電商絕不是拉動社會消費的好辦法,反而是在毀滅消費!
電商在互聯網的強大支撐下得以快速發展,對傳統家居制造企業的沖擊不言而喻,行業人紛紛呼吁市場進入三十年難得一遇的寒冰期。然而,禍兮福之所倚,在市場不景氣、浮躁之風四處蔓延的大環境下,依然有些企業實現了穩步增加,如,尚品宅配、索菲亞等,他們已成為家居制造企業的佼佼者。
無疑,這些佼佼者成為了眾企業爭相研究的對象,其成功的背后又是什么在支撐?如果深入去了解這些企業,不難發現這些企業大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順應時代的發展。
在當下的信息傳播方式已不再只依賴大眾之間的口耳相傳、傳統的媒體,包括紙質媒體、電視、電話等,而是通過互聯網尤其移動互聯網來傳播信息和獲取信息成為本時代最大的亮色的前景下,捉住時代發展的特征,順應時代的發展便是握住了繼續馳騁商場的籌碼。
于是,工廠掀起了一股互聯網試水嘗試的小高潮,各種網站、APP、商城、平臺紛紛出爐,熱鬧程度絲毫不亞于“定制家居”所引起的“騷動”。
酷漫居CEO楊濤曾說:
“我們未來的用戶將會越來越年輕,雖然現在的主流賣場包括很多企業的消費用戶還集中在60年代70年代的人,但再過五年你的主力消費者就變成了80年代90年代甚至00年代的人,這些人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如果我們在互聯網這條道路上還在糾結和猶豫,那未來我們和消費者的距離是不是會越來越遠了?”
熱鬧過后,家居人也漸漸回歸理性,重拾制造企業的踏實作風,具體體現便是當下的“反電商”。
奢侈品牌chanel也曾經是“反電商”的一員
電商的興起曾經遂了很多人的愿,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群起而攻之”,不禁讓人大跌眼鏡。這也在一定程度折射電商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電商也該尋求新的出路,也確實有些電商品牌在轉型,布局線下。
2015年11月,亞馬遜在西雅圖大學村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Amazon Books,為消費者提供與線上銷售同樣優惠的價格。時隔不到一個月,在網上賣書的當當網也高調宣布未來3年將開1000家實體書店,涵蓋MALL店、超市書店、縣城書店等多個類型。
Amazon Books
不僅家居行業漸漸回歸線下實體,其他的行業也紛紛表現出了意愿要布局實體,“反電商”的格局徐徐明朗起來。
從擁戴電商到反電商,短短兩三年的時間,感覺經歷了生死變革一樣。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商扎堆搶奪線下資源,將加速實體店的洗牌。
現在看來,反電商能否取得成功,還是一個謎。
編輯: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