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智能家居這個話題,不少家居企業都紛紛加入智能家居的市場分羹中,幾年后消費者,周圍覆蓋了各種智能家居的信息,智能空調、智能洗衣機、智能凈化器、智能熱水器,甚至是智能插座。家中也越來越多帶有智能功能的家居產品,但是消費者的生活因為他們而變得真正“智能”了嗎?說實在的,似乎并沒有太多的變化。
一、智能真是能否智能嗎
市面上能見到很多的家居產品,尤其是一些比較基礎的家電產品,在加上了可以聯網與手機互聯后,搖身一變就成了“智能家電”。然而這種“智能”和消費者理解中的智能一樣嗎?
比如智能冰箱,宣傳中說,可以與家中的網絡信號鏈接,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機對其進行操控。可是,能看到的也并不是冰箱內部儲存的食物的狀態,僅僅簡單的各箱體的溫度,-4℃、-8℃、-16℃,消費者怎么分得清這里面的差距,誰能知道這些溫度所代表了什么?食物被冷凍成什么樣子?而且,消費者們為什么要在不在家時對冰箱的溫度進行操作?
二、該怎樣適應消費市場
這些簡單粗暴的“智能”對于消費者的生活并沒有什么用,絕大多數購買了這類型“智能”家居產品的消費者在使用他們的時候,與之前的非智能產品的操作方式完全相同,根本不去使用作為賣點的智能功能。調節冰箱溫度還是站在冰箱前去操作,使用空調時也是老老實實的進屋稍微休息下再去用遙控器打開空調。這些所謂的智能功能可能只是在消費者把產品買到家的時候試用了幾天,之后就再也沒用過,甚至可能一些年紀稍微大一些的消費者一次都沒用過這些智能功能。
那么智能產品應該是什么樣?智能產品,無論是穿戴式產品,還是家電、家居產品,都應該是讓智能設備去感知或者預測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和使用習慣,并能記錄、學習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更改產品自身的運行邏輯、參數和運行時間等。智能化是讓產品去適應使用者的生活習慣,而不是讓使用者去適應產品的工作方式。
令消費者感到欣慰的是,現在智能家居產品可能還不夠真正的智能,但消費者已經能夠看到一些產品帶有真正的為用戶提升生活質量的理念,可能還比較簡單,比較初級,但卻能給消費者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
比如有一款夜燈,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感知用戶的運動,并在靠近它時自動點亮,在用戶超出感知范圍后,繼續工作半分鐘后自動熄滅,避免夜里抹黑起床或者還要去找開關的不方便。比如一款WALOO智能插座,出門在外,忘記關電源,拿出手機可以操控,可避免一些事故的發生。
編輯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