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曾預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近年來,王陽明非常熱,很多有內涵的人都在讀[王陽明],究其原因,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人心浮躁、碎片化生存下,人們渴望回歸,找回內心的力量。而另外的原因就是從2009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六七次提到王陽明或引用王陽明的學說。
王陽明不僅精通儒釋道,同時也是建立了 “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功勛的千古第一人,而在日本,王陽明被奉為“神明”和精神導師。
被稱為日本的“軍神”的東鄉平八郎(1848年-1934年),曾率領日本海軍擊敗俄國海軍,成為了近代史上東方黃種人打敗西方白種人的先例,被譽為“東方納爾遜”。當時日本民眾都對他崇拜至極,在一次慶祝的宴會上,他并沒有眉飛色舞,而是一言不發地拿出自己的腰牌——上面刻了七個字“一生伏首拜陽明”,舉國嘩然。
王陽明的可貴之處,不只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通過他自己倡導的“知行合一”屢建奇功,這不能不對他肅然起敬。
縱觀他的數次剿匪戰役,都是有一整套的戰略與戰術,現從管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他是如何克敵制勝的。
1重視實踐調研,求事不求功
王陽明剛到廣西任職,不是像前幾任官員一樣,馬上大張旗鼓就去進攻,而是分析以往為何失敗的案例。
他很快從中發現,官府有內奸,因為幾乎每次進攻都會在半路被伏擊。于是他略施計策,就挖出不少匪幫的“線人”,他并不馬上鋤奸示眾,而是先做愛國主義教育,然后再利用其生家性命作為降服的手段,從而讓這些人成為雙面間諜,取得匪幫的情報。
這一招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和從前一樣,實則內里的勝負局勢已經反轉,因此,陽明不可謂不智。
拿到今天看,很多高管或者空降的CEO之所以失敗,就是很喜歡一上臺,不僅不做調研,而是動不動就講過去、講經驗、空談策略,甚至大擺自己的資源和關系,像極了王陽明之前的剿匪官員,興師動眾,心里想得是如何盡快請功邀賞、證明自己能力,最后出師不利不說,甚至給自己的職業生涯添加了敗筆。
2從源頭上立機制,變被動為主動
他第一次去廣西剿匪的時候也吃過敗仗,但并不是他輕敵,而是他發現基礎工作不扎實,原因何在?
因為他沒想到匪幫的眼線經多年積累,已經錯綜復雜,當他去進攻的時候,依舊受到敵方的埋伏。
王陽明痛定思痛,了解到原來在當地匪民一家人,大多土匪是受不了國家的苛捐雜稅和政府的橫征暴斂,因此落草為寇。而這些土匪(包括兵丁)的親人其實還在山下。
可想而知,山上的土匪既有“軍糧供給”、又有“子弟兵”可招募,同時“情報”源源不斷,甚至都出現過匪幫主動進攻地方衙役,使得官員四處逃竄,狼狽不堪。
王陽明發現了源頭之后,就制定了“十家牌法”。所謂“十家牌法”,通俗點說就是保甲連坐制度:十家為一個單位,進行人口登記,名字數量都寫在牌子上,掛在家門口。村里每天輪流巡邏,如果誰家的人丁少了或者多了,就進行嚴查,如果出了土匪,十家就一起受牽連。這一招實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不用說平時,連過年都不敢回家,日久天長,山里的土匪不僅斷了口糧,同時被“人民群眾”孤立起來。因此,王陽明打圍剿戰,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甕中捉鱉”。
再拿到今天來看,企業領導要真正能將公司的業績、利潤搞上去,就必須從源頭上立機制。管理學有句話講,好的制度能讓壞人變好人;壞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人。
那么機制怎么建立,就要從企業的現狀分析,企業到底受制于渠道、還是品牌認知度,還是公司的執行力,有沒有一套合理的制度,能讓團隊或客戶(供應商、渠道商、消費者)參與進來,同時接受獎罰機制,如果有,是什么?怎么做?
有句話說,商場如戰場。雖然我不盡同意,但有一點是相似的,就是戰場的主動權,如果一旦失去主動權,再好的產品、再好的人都很難把盈利搞上去。
商業的競爭不是價格的競爭,而是供應鏈的競爭、甚至是消費群體的數量與質量的競爭。
這也就是大數據的價值。
3不戰而屈人之兵
王陽明對待土匪采用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圍剿”,但他并不急于消滅,而是與土匪談和、周旋、甚至請客送禮,稱兄道弟。他是通過這樣來來回回的周旋來掌握土匪的內心,所以那些匪首是什么個性、怎樣的心理,他都了如指掌。
除了從土匪首領身上下功夫,他深知那些士兵并非真的想造反,而是生活迫不得已而為之,因此,當他圍困土匪于山中的時候,從人性出發,又寫了情深意切的勸降信,信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完全是站在匪徒角度看待這場戰爭,使得敵方軍心大為動搖,很多山里的士兵不戰而逃。
等到時機到來,王陽明總是出乎敵人意料之外進行果斷奇襲,使得對方在真真假假中無法明辨是非,因此無論是在廣西還是在貴州的剿匪,后來王陽明的名字都令匪幫聞風喪膽。
王陽明運用八字訣:攻心為上、出奇制勝。
如今許多五百強的高管或領導,都不重視情商,更不用說心學了。太多的高學歷的領導言必戰略、策略、商業模式,開口閉口高大上的經濟學、金融學理論。
而在日本極其推崇王陽明的稻盛和夫先生,近80歲接管破產的日航公司,第一次開會,高管們也是如此,稻盛和夫止住了他們這些高談闊論。說我今天只想談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日航的乘客提高對我們的滿意度。每個人都致力于去解決這一個問題,除此之外都一概不談。
因此,不戰而屈人之兵,關鍵是在洞悉人性人心。
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立穩腳跟,要檢視自己的產品、服務、策劃活動、品牌廣告是否具備了人性化的關懷;同時要從企業實現的長期價值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和溝通,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替消費者代言,而不是請名人忽悠。等到“共創”時機成熟,那么企業就可以集中運用資源與優勢,畢功于一役,從而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市場。
“陽明熱”是好事情,但是不能死讀書、讀死書,否則即使把《傳習錄》倒背如流,還是無法應用于實踐當中。
習大大曾總結說:“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要把文化變成一種內生的源泉動力,作為我們的營養,像古代圣賢那樣“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世致用”。(作者:陳智慧)
編輯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