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接觸家具行業一年多了,從家具門外漢都現在對這個行業略懂皮毛,家具行業有太多的知識需要自己去深入學習了,單單是家具的材質就就讓人有夠折騰的。當然,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我們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的專業知識,只需要了解一些大概即可,畢竟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成本。在此,筆記整理了一下買家具容易出現的誤區分享給大家,以后買家具也可以用得著,少走彎路。
實木家具就比板式家具的好嗎?
盡管實木家具普遍比較貴,但是消費者仍然喜歡為實木家具買單,認為實木家具就一定比板式家具好。其實不是這樣的。
就環保而言,實木家具的環保性是相對而言的,并非絕對的環保。實木家具采用純天然的材料,相對于需要增添各種化學劑和加工的材料來說,的確是比較環保。但是從大體環境上講,實木家具所用的木材是來自于砍伐樹木的,而人造板使用木材量相對較少,而且利用率高、生產效率高,如今的板式家具大部分都符合國家規定的環保指標,有些材質有害物釋放量甚至遠低于國家標準。其實在文明程度較高、更重視環保的歐洲,板式家具是比實木家具更熱銷的。
實木家具因為取材于天然所以價格較高,但是并非實木家具就代表質量好或者更加耐用,實木家具也有優劣之分,在挑選實木家具的時候不要輕易相信身邊的一些傳言,往往這些傳言會讓你下錯決定、買錯產品。
進口家具就一定好?
選購進口家具的時候,你一定看過“國際大師設計”,“意大利進口家具”等廣告詞語,這些進口家具動輒數十萬元,因為很多消費者認為國外的家具就是比國內的好,其實不是這樣的。
相信大家一定要記得“達芬奇天價家具涉嫌造假”事件,原來“意大利原產進口”的家具竟然是東莞貼牌生產的家具。為此達芬奇家具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其實中國是一個家具出口的大國,2010年就已經占世界家具進出口總值的30%了,美國和歐盟都是中國家具出口的主要國家,中國生產的家具質量已經躋身國際競爭一線市場了,正如iPhone一樣,不也是Made in China嗎?
所以說,對進口家具,我們沒必要妄自菲薄,自降身價,國產的也未必不好。
家具價格是越貴越好?
很久之前筆者看過電影《大腕》,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句經典的臺詞,“買什么東西都買貴的,不買最好的“。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很多消費者認為貴的就一定好。其實,影響家具產品的價格因素包括有: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工廠運行成本、物流安裝成本、家居賣場運營租金成本、售后成本、推廣成本等等。這么多成本中,出廠價估計就只占到20%-40%,一套出廠價4000元的沙發在家具賣場賣到8000元是很正常的。舉個例子,以筆者所在的樂從家具賣場,同樣的一套家具在順聯家具城北區賣1萬元,但是在羅浮宮家具城就要賣2萬,為什么?僅僅是隔著一條街而已。
買家具不是越貴就越好,同樣的預算,會買家具的人就能買到更好更多的家具。
網購家具就一定便宜嗎?
很多人都會認為,網上買家具一定會比線下買家具便宜!因為網上賣家具不用交租金。其實大錯特錯了。一般網購家具都是淘寶、天貓,京東或者獨立的家具商場?,F在中國的首富都有誰呢?如果是首富排名榜前十里面,肯定有李彥宏,馬云,馬化騰。我們每網購一筆家具,首富們就默默的賺取了我們的錢了。因為網店也有很大的成本的:運營成本、推廣成本。以一個天貓旗艦店為例,網店主需要繳納十萬的保證金,六萬元技術服務費,以及每一筆的5%交易傭金,做直通車推廣的話每個點擊幾塊錢不等的廣告費,同時還有美工、客服、運營等等人員工資成本。每一個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而馬云后面,有一群支持他的女人。以后的趨勢是,網店運營成本也不比實體店的低。
而且網購家具一旦出現售后問題,退換貨的物流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是蠻高的。
一件家具產品的價值也不僅僅在于產品本身,還在于體驗服務、售后服務等,我們不能一味否則線下實體店的價值。
真皮沙發比人造皮沙發好?
很多人都認為,真皮沙發柔軟舒適、冬暖夏涼、結實耐磨,比人造皮要好。其實真皮沙發這些優點沒錯,但是科學發展到現在,人造皮也品質也可以超過真皮了。以頂級的超纖皮為例,與真皮十分相似,手感如真皮般柔軟,外人也很難分辨是真皮還是再生皮,它具有極其優異的耐磨性能,優異的透氣、耐老化性能,柔軟舒適,有很強的柔韌性以及現在提倡的環保效果,一點也不比真皮的性能差,在國外,由于動物保護協會的影響,加之技術的發展,超纖皮的性能和應用面超過了天然皮革了。
所以說,不能因為一套沙發是人造皮的就認為比真皮的差,頂級超纖皮的沙發完全比真皮沙發質量更好。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原來筆者還沒體現出本文的中心思想,筆者寫這么多目的是來寫軟文的阿,廣告狗傷不起阿,廣告在哪里?這又不是錘子首屆互聯網軟文大賽,怎么樣插入“歐浦家具網是一個垂直的家具B2C網站平臺,為消費提供優質的家具產品和體驗服務,目前在佛山、畢節、南寧、貴港、婁底、武漢、蘭州等都有歐浦體驗店,2016年也將在各大城市開設更多的加盟店。”到文章中?
其實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買家具的途徑和方式也越來越多,一些“新潮”的消費觀念也在慢慢影響著我們。無論怎么樣,我們都應該以客觀的態度去對待它,這樣才能用最“聰明”的方式為自己帶來最大的價值.
編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