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中國的家裝家居業從未如此引人矚目,品牌鏖戰IPO、互聯網青睞家裝、家居插上智能翅膀、大牌并購,在變革火種呈燎原之勢的今天,是什么決定了大眾的視野,什么樣的新聞成為了輿論主導的焦點,又是什么推動了產品的更迭,企業的生死又是如何掌控?今天跟隨小編的視角探尋地板企業的新秩序在刀光劍影中如何重新構造......
地板業的后產能過剩時代
據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中國木地板制造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顯示》,2012木地板行業規模以上較上年減少511家,下降幅度達59.91%,進入2015年倒閉風波可謂呈滾雪球之勢,5月,擁有“東莞地板航母”之稱的東莞永信地板遇困;8月中旬,合肥裕森木業一年時間被銀行收貸3000多萬元,資金鏈斷裂;12月底,裕森董事長透露,減少門店,只保留體驗和售后,隨后獲得了當地市政府支持。
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會秘書長李佳峰更是指出“2015年地板行業產量大概7億平方米,實際只需要4億多平方米。”此語道破行業的多年頑疾——產能過剩。相比歐洲家居情況,為了避免家居行業的產能問題,匯總消費者的需求制定出每年的生產計劃。而產品高度同質化、惡性競爭價格戰的情況在我國已是冰凍三尺。
供給側改革倒逼企業謀變
上世紀70年代美英等國深陷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泥潭,反觀當下的中國,并沒有通貨膨脹,經濟增速放緩但遠非停滯。供給側改革提出的清除僵尸企業,釋放民間活力,是對民間力量一次很好的解綁,通過政策和市場的雙重調節產業目前不合理的區域和產品結構,企業應該抓住這次機會,使過剩產能流動到有高需求的新興產業去。
在供給側改革的倒逼下,企業自身在積極謀變,也漸漸感受到改革帶來的暖意,2000年,當裕華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月華遠赴歐洲考察時,第一次接觸到了多層實木地板,當時,木業企業已多達140家,大多做的是膠合板、多層板等產品。2011年10月完勝美國“雙反”調查后,裕華木業的“鸚鵡”年均增長30%以上,專賣店數量超過700家。今年5月份吹響了裕華木業供給側改革的號角:未來3年將圍繞“融合·發展”這一主題,開始新一輪的市場開拓。
資本復雜多變能否改寫格局
縱觀地板行業格局,兩極分化在業內已公認的逐漸穩定現狀,以龍頭企業之一的圣象地板為例,目前已占據行業10%的市場份額,而大自然品牌價值躍升至279.35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近2成,蟬聯地板行業第一。兩家巨頭卻趨向更強的資源整合,不僅打造大家居概念,把產品拓展到家居的各個角落,更尋求“圣大”(圣象+大自然)的強強合并。
今年更多大咖布局互聯網智能家居這盤大棋,主要方式之一是利用融資擴大版圖,2016年4月,宜華Y+生態系統匯聚了美樂樂、愛福窩、海爾家居、有住網、華達利、沃棣家居、多維尚書、金融一號店、健康家、創想家等產業鏈優秀企業資源;2016年07月,華為繼小米后牽手智能家居。資本的動蕩是一把雙刃劍,資本的涌入可以解決企業面臨的諸多壓力,但是也帶來困擾,更否改寫結局我們拭目以待。
小而美成為中小企業轉型主流
在萬科打拼多年的葉光,可以說整個房地產的整體鏈條他都熟悉通透,當看透了房地產泡沫的產生與幻滅,見證了各類公司興衰與更迭風起云涌,他才意識到,與人相關的,以人為本源的,才是持續的。“投身家居行業,創立美赫“大的我見過了,想做小而美”。在過去地板行業太依賴渠道,企業以發展代理商為重點,代理商選好了,地方市場就起來了。現在形勢在改變,企業要注重終端的建設,代理商的效益才會慢慢變好。
占據市場份額80%-90%的中小企業,蛋糕依然存在,與大而全不同,小而美的差異化路線更加適合中小企業,在如今二三線城市全面鋪開和一線城市住宅社區化和精品商業化的形勢下,要選擇最適合自身的市場,全力針對某一級別的市場進行精細化分析。剩下市場對于中小企業可能是一次絕地反擊,此役可謂九死一生,能夠生存的企業憑借核心競爭力于亂戰中殺出一條血路。
互聯網垂直縱向深挖彰顯成效
廣發證券副總經理李忠文提出的“產業互聯網”研究報告指出,家居行業的互聯網市場額度將會是1200億,市場空間巨大。再加上目前中國家居業的產業集中率只有3%,互聯網的參與滲透率只有3.4%,隨著家居行業垂直鏈條深度鋪展,能形成從導購——設計——裝修——建材——家居各個角色利用自身優勢深度參與互聯網運營成為可能,而每一個環節都是客流參與的入口,也是商家的機會,而暫時最具個性化的家裝設計無疑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互聯網入口。縱向深挖渠道,尤其在代理商精準對接和招募方面的力度已經逐步顯現,這塊蛋糕的巨大潛力尚未完全顯現。
鍥而不舍 專注的力量
居然之家董事長汪林朋這樣說“都說這兩年家居行業洗牌,生意沒有以前那么好做了,實際上不是這么回事兒。要以設計創新帶動企業轉型升級,家居本身就是時尚行業,一定要抓設計,企業不要養設計師,設計是要獨立的,只有獨立才能創新。第二是用“工匠精神”做企業“。
喬布斯曾說“簡單比復雜更難”,蘋果便將簡單做到極致;costco創始人專注于企業本身,目前竟然沒有持有公司股份。縱觀偉大的企業,無不是從一張凳子,一把椅子做起,最終成就一個神話帝國。企業只有拋卻短期的追逐,才能真正看清未來需要孤注一擲的道路,“工匠精神”之所以高貴,來源于看似單純卻最艱難的付出。
編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