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主流媒體都報道徐聞的八萬畝菠蘿滯銷,價格只是1毛多。天貓旗艦店“”在聚劃算上說幫農民買菠蘿,5月8日笨鮮生1天賣了60萬斤。但現在,在“笨鮮生”的店鋪主頁面上看到,因農民坐地起價,成本高漲,代辦摻雜三分之一熟果,導致發貨和品控出現了嚴重問題,損失至少50萬,且公司面臨破產。這次農產品電商事件,究竟是一件怎樣的事呢?
以下內容來源:知乎
1知乎網友:加露理
基于目前得到的信息,暫時得到的消息是,因為果農不誠信,造成品控非常糟糕,反饋信息很糟糕。那么我的答案是基于這個信息來回答的。
首先,來看老板的店鋪公告吧,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我一片好心,然后把店開垮了。。。
注:聚劃算價是29.9元/10斤,售出6萬件。
店鋪里所有寶貝都下架了,但是進去還看得到店鋪的架構、通過評價還能看得到其他一些寶貝的界面,都是花了心思的。
要問是不是炒作,是不是牟利,我認為不是。
然后,影響是什么。
從評價來看,口碑是真的很差,哪怕沒有抱怨的也都是出于對店鋪好心的體諒。貼一部分。
聚劃算賣了6萬單,就算有一部分id重復下單吧,那么也至少有5萬人以上買了徐聞的菠蘿。。。
你作為消費者會不會跟周圍人分享這次購物體驗?
不客氣的說,(“笨鮮生”這個品牌當然也被玩兒壞了。)
每一份發出去的爛菠蘿都是在打徐聞的臉。。
接下來再加上媒體的發酵,徐聞這地兒以后再有爛菠蘿恐怕是賣不出去了。更可惜的是,
也傷了理想主義的心。店主想著做點兒好事,然后店鋪開垮了;消費者想著買點菠蘿算做好事,然后都是爛果子。。。
怪誰呢?
來看當時南都的報道,一斤約0.8元的成本價,而笨鮮生公布的收購價是0.65元/斤,也就是果農實際還是虧本的,只是虧少一點。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會出現公告里提到的“坐地起價”“摻雜熟果”等等情況。。。
這單生意售出6萬件,這是一筆60萬斤重的生意
不清楚這家店鋪以往能賣出多少水果,但對于原店鋪25名員工來說,肯定是超負了吧,所以才出現公告里沒管理好品控的情況。他說已經著手起訴部分果農,我們都希望善有善報能有公道的結果,不寒熱心人。但是,引用以前在知乎看過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吧,“如果不能隨時有效地反擊,所有的寬容都是懦弱。”理想主義僅憑著好心做了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本身就是一件有很高風險的事情。
2知乎網友:水果攤郝老板
徐聞菠蘿只是最近眾多報道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助農事件。類似去年在生鮮領悟還有陜西的富士,湖南的冰糖橙等等。
作為行業人士,從幾個方面講一下吧:1.多家報道中出現的滯銷,價格走低,賣不動價的多為二級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次果。
不要覺得幾毛錢一斤之類的很便宜,請注意,這只是當地的收購價。沒有算上包裝,人工成本,運輸等費用。
這類果本就不適合長途運輸,從南方再運至北方。而南方本地,在這個時間段。海南的香水菠蘿和臺灣的金鉆鳳梨同樣是上市期,價格和口感也都有保障,各大水果批發商不會冒風險來推這類品質不保證的二級果。
2.電商出現虧損有兩個原因
第一原因,因為當地果農意識的轉變,一開始是沒人來收,大家都很著急,最后來個報道,來救市的人出現一大批,農民覺得是不是我的貨又可以賣出去了,掙著搶著來買,我漲點價總沒關系吧,不要覺得這有什么不對,他們的想法就是能多掙就多掙。
第二個原因就是電商自己的團隊的問題,且不論他們賣菠蘿是否真的出于助農,但是商人逐利是本能,不能有效得為公司創造額外的利潤,哪怕是下一次助農都更有基礎。
錯就錯在錯誤地估計采購價變化,導致自己的售價問題不能及時調整,同時對菠蘿采收的質量沒有很好地把握,導致自己與賣到消費者手里的貨的成熟度太高。根本沒時間去周轉。
每年都會有這種類似的助農事情發生,我們能做的不是單純地了解情況,頭腦發熱要去拯救果農。而是弄清楚情況,合理得伸出援助,畢竟你也愿意開開心心地拿到自己的愛心菠蘿吧
3知乎網友:風信子
這個事情也是醉了,居然為了"助農"(無法判斷是真助農還是偽助農,故加上了引號)把自己店弄倒閉了[利益相關:有親友買了他家的水果送我,告訴我不能發貨了,然后我就看到店鋪首頁各種道歉聲淚俱下,水果全部下架,消費者很多都評價說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壞菠蘿。
我認為有兩種可能
1、團隊缺乏經驗,慘遭黑心果農暗算。→_→助農目的我不知道,不過肯定有想要盈利賺人氣的成份在(沒有圣母店會不賺錢搞慈善),店鋪給出的回應是果農黑心把熟果摻進去造成大面積壞果損失,而且沒有簽合同,我想要么團隊談的時候覺得收水果的價格比較低,有很大的盈利空間,所以沒有走正規流程一口答應,結果被果農和中間方耍了;2、聯合果農打著助農偽善的旗號賣明知可能壞的菠蘿欺騙廣大消費者,然后拿著錢關店跑路(不過有個問題,無法判斷菠蘿是發貨之前就壞了還是物流中壞的,由于我沒有收到他家的菠蘿,我無法拿去化驗)
這種是比較嚴重的假設了,我當然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但賣家首頁只有道歉信一個勁的在說自己冤,大打冤屈牌激發廣大受害消費者的同情心希望轉嫁壞果賠償風險,我看了他們家評價只能說他們家的公關做的比較到位,很多人沒有選擇全部退款或者有退款也是部分。
但是遺憾的說根本沒有其他證據表明他說的事情屬實,還說沒有簽合同,法院那邊立不了案,作為一個入他們所說的80后創業團隊,連這種基本都法律常識都缺乏我深表遺憾,這種不過腦子的決策我都比較困惑他們店怎么還開到了現在,所以我對于這個匪夷所思的事件表示不能理解,我會繼續關注后續事件。
編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