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籌備第三屆中國紅木家具精品品鑒會的過程中,我提出了將“打造當代中式家居”作為今年展覽的主題。為什么設置這樣一個主題?這要從去年品鑒會的主題談起。2014年第二屆中國紅木家具精品品鑒會上,我提出的主題是“器以載道——當代紅木家具文化推進”。通過這個主題,很多紅木家具生產企業開始注意到,把做產品逐步提升到做文化的層面上來,使紅木家具的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當然,“器以載道”是一個大題目,不是一時一次可以完成的。中國歷史上有“重道輕器”的傾向,而這30多年我們又實踐著“重器輕道”,這些如何能夠“有道”?何種器物可以“載道”?這些都是大題目,非一蹴而就之事。在這個基礎上,提出這樣一個主題是有更多緣由的。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現代家居生活概念,以讓近些年已混亂了的生活方式有一個新追求。要在最個性化的私人空間里恢復中國居室的人文理念,正本清源,讓民族的傳統和習俗重新回歸。但這又不是簡單復古,應是建立在現代化、電氣化、互聯網時代的基礎上的現代家居。
其次,這種家居環境的打造是以家具為骨干和核心營造的,所以,家具設計順理成章地要在其中擔綱領銜。現在由紅木家具企業家、設計師率先承擔起這個大任。當然,這一重任不是紅木家具人能單獨完成的,它涉及到更加廣泛的文化藝術領域、思想研究領域和整個家居設計領域,其中尤以室內空間設計師的作用為重。同時,也涉及大眾的共同認識。但如果沒有人挑頭,一切等待水到渠成,我們的事業就無從談起。在這種情況下,與生活和傳統最為貼近的紅木家具人,承擔起在新時代條件下重塑中式家居生活的建設,就成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那么,“當代中式家居生活”應該包含什么?這同樣是一個大課題。筆者認為,在這個課題下,首先是對當下的居住條件、工作需求、學習需求等基本要素進行高度抽象,在此基礎上建設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居室空間工程。其次是對“中式”的研究,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條件下的重新認識,是對于傳統在現代條件下的一次揚棄。最后則是木文化對于當代健康生活的重新定義。
而對于家具人來說,探討這一課題可能需要更加具體,換句話說是要做什么樣的家具。筆者認為,要多在系列成套家具的設計生產上花心思。在現代居室空間上,功能區域的劃分已十分清晰。這種劃分是具有當代特點的,是近10年以來中國人的居室條件空前改善以后明確起來的。一般家庭居室空間劃分會包括:客廳、餐廳、臥房、書房、廚房、衛生間、玄關等。這種功能不同帶來的需求不同在現代家具中已經充分體現。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傳統家具沒有這種劃分,古人有一些比較粗略的說法,如幾案、椅杌、床帳等,我們現在所知的傳統家具劃分是后人按使用功能劃分的,大致分為椅凳類、桌案類、床榻類、柜架類和雜項類。在當代紅木家具發展形成的過程中,逐步開始了成套家具開發,有一些成熟的產品,只是從整個行業來說還沒有對此有充分認識,也很難形成風格鮮明、系列成套的產品。
筆者認為,生產設計者應在家具中體現古代和當代人文精神,由造型、線條、裝飾塑造當代國人的情愫。把我們對于器形的把握,對于型、藝、材、韻的考究以及中國有史以來的工匠精神注入紅木家具之中,做出最精致最講究的當代紅木家具。
對于紅木家具人來說,要認真研究現代家具的系列特點,研究現代家居配套的整體性,進而研究當代中式家居文化是一項重大任務,是把紅木家具從明清帶入當代的重要途徑。只有把中國傳統家具中的文化內涵充分發掘出來,打造出一個適合當代審美觀念、服從當代生活方式的中式家居整體環境,當代紅木家具才有未來。
在歐美家具包括宜家家具大行其道的當下,筆者很為本土家居設計師感到尷尬,我們自己的家居文化在哪兒?我們的傳統習俗和理念在哪兒呢?所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我們一定要做這件事,就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復興有著優良傳統的中國居室文化,讓當代紅木家具以及傳統家具做當代中國居室文化建造的先鋒。